《萌芽》2025.11

栏目页码篇名作者
头条上海-台北两岸文学营专辑
004碎心迪斯科裴冰辰
018晚间散步
027Ball in叶家良
038对岸的人
046预感廖欣琳
惊奇 Amazing公开课
054丧尸:机械复制时代的恐怖想象战玉冰
惊奇乱讲
063“重生”符号学(一)惊奇组
新概念新概念书写
076消失图钉的剖白陈彤
专栏美术馆游荡者
080未完成,或,不完成于是
快照
090弥谎
简答094不日远游 / 于是 / 王雨珂 / 蔡圣辉 / 汪月婷 / 孟炎
编辑部推荐096电影 / 音乐 / 图书
信息台111“临港智图”杯第二十八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参赛
报名表及征文启事

 


十一月,“上海-台北两岸文学营”专辑

2025年11月号的《萌芽》,照例为读者们带来“上海-台北两岸文学营”专辑的第一部分。当我们将这期的几篇作品并置,发现它们大多与“死亡”有关。《对岸的人》中提到与死亡紧密相关的一种仪式——丧礼,人们借助这种仪式再一次确认逝者与自己的位置关系。《预感》中既有动物的死亡,也有朋友的离去,而这些真实经验会让我们远离关于死亡的刻板印象。《晚间散步》里关于死亡的段落是一场辩论:死去的宠物狗能不能上天堂?《碎心迪斯科》中,死亡属于一则虚构故事里的杀手,他奉命去枪杀一位地下歌手,最终却开枪击穿了自己的心脏。
某种程度上,死亡就是想象力的消失——当你的肉体死去时,想象力也会同时衰亡。但在真正越过那条终点线之前,人类延续想象的努力永远不会停止。

上海-台北两岸文学营专辑

《碎心迪斯科》
裴冰晨
在“关山”乐队的演出现场,“我”将自己的那袋乐队周边送给夜鹭,不过,我为自己留下了一个吉他挂件,它让我想起这场演出中我最喜欢的那段吉他solo。再次见到夜鹭时,她向我提出了一个近似要求的提议:帮她向乐队的主唱告白,我答应了,但我没有告诉她,我也有自己的私心。演出那晚,一个意外打乱了我们的计划,茫然之中,我想起另一个故事——一位杀手奉命处决地下歌手,却在歌声中调转枪口,将子弹射入自己心脏。

《晚间散步》
涂瀞尹
小乖是一只黑色的迷你长毛腊肠,在它离开之后,李伟豪和妈妈许晴芳开始每天晚间散步,散步的话题延伸至很多地方:不断变动着的燕子家族、土地公分管的区域、没有付清的贷款……而散步的活动爸爸从来不参与。死去的宠物狗到底能不能上天堂?本周的团契中,李伟豪发现,有人有不同的想法,他想要和他们据理力争,却也意识到,有些话无法说出口。

《Ball in》
叶家良
初中后操场的篮球架坏了,黄色封条贴了一周又一周。我和阿杰总在这里打球,直到他的篮球滚进场内,害人受伤逃跑。老爸失业后整天闷在家里,连消费券都舍不得让我买篮球。直到妈妈带我去体育用品店选了新球,回家后,我看见老爸正抱着那颗球,在沙发上缩成一团,无法遏制地抽动哭泣着。原来他也会难过,只是从不说出口。后操场即将拆除改建,但至少这个周末,我们还能在这里痛快打球。

《对岸的人》
费璋灵
2023年,我参加了两场亲人的葬礼。这样想来,寿命分配果真是一个随机数字,有人原地消失,有人变成植物。外公的棺材被菊花淹没时,我想起他抠掉呼吸机的手;堂弟的遗像被我捧在怀中,我却像隔着玻璃观察一只陌生的小动物;此刻,新生的妹妹们正用啼哭覆盖死亡的痕迹,我们理所应当地爱着她们……在表哥的婚礼上,外婆握着我的手说:“你们开心,我就开心了。”我意识到,那些有关家庭、泪水、亲情的问题,似乎从未改变。

《预感》
廖欣琳
我在饲养失败中预感着离别:啄开笼门飞走的八哥、被放生后不知所踪的乌龟、在水碗中淹死的仓鼠……冥王星在十二宫闪烁,像一种与生俱来的引力,将我和一些生命的相遇推向消逝的终点。我想起朋友小东,她的账号后来在某天彻底注销,也回忆起外婆生前最后的那段日子,在她去世之前的半年里,我曾萌生出为她学习西华方言的想法,以往在和她的相处里,我们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沟通,大多时候只有情绪上的彼此感知。而最终,我仍然只能仅仅坐在她身边,相互沉默着度过一天里的几个小时——正如我曾预感的那样。

惊奇

#公开课#
《丧尸:机械复制时代的恐怖想象》
战玉冰
从《白魔鬼》将丧尸题材搬上银幕,到《活死人之夜》将众多现今为我们所熟悉的丧尸元素带进影像中,我们几乎完全可以称1968年为丧尸电影的“元年”。丧尸作为一种隐喻,实际上指向了一种文明之外的“异类”。现如今,丧尸电影走向了近乎肆无忌惮的跨界与融合,那些出现在银幕上的经典丧尸形象们,终究在每个时代的文化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咬痕与印迹。

#惊奇乱讲#
“重生符号学”(一)
惊奇组
在故纸堆中,我们可以寻找到哪些当下的答案?当《西游记》《红楼梦》《三国演义》等经典名著借由影视、游戏、短视频、音乐等媒介重获关注,延伸出各种“二创”,我们是否也在借由古典,完成对自我的再创造?或许,种种人文符号的重生,正是现代人对自身情感与处境的一次深切观照。

新概念

#新概念书写#
《消失图钉的剖白》
陈彤
我始终是极爱丢东西的人:身份证、纪念品、未寄出的稿件、记忆……甚至一个本该存在的未来。更多时刻,我愿意相信,那些被丢失的东西注定要自己逃跑,比如那颗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图钉。从江南湿冷的冬天到北京干涩的寒冬,我一直为了同一个目的地而坚持写作,只是,那些写下的东西到底算什么?很久以来,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。或许,写作是不讲丢失而重在补救的事情。我失掉开头,又失掉结尾,却仍努力触及那些明知不可复刻的存在。

专栏

#美术馆游荡者#
《未完成,或,不完成》
于是
今年夏季,PSA(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)举办了建筑大师贝聿铭和阿尔瓦罗· 西扎的首次中国大展。其实,在建筑师的故事里,建筑往往是一种隐喻,是建筑师人格的延伸。西扎的鸡舍方案曾被拒绝,因为甲方坚信,“鸡不喜欢圆柱形的家”,贝聿铭的螺旋公寓停留于纸面,成为投资传说中一座无法抵达的乌托邦;作家安·兰德笔下的建筑师洛克,以炸毁自己作品的极端方式,对抗整个世界的庸常……身处个人与社会、与资本的夹缝中,坚持“不完成”有时比完成更需要勇气——真正的完成,在于忠于自我意志的每一个瞬间。

快照

弥谎
我们看完《完美的日子》,电影停在黑白树影上,字幕浮现:“在日语中,komorebi 指的是树叶摇曳时从缝隙间洒落的斑驳光影,它只存在于那一瞬。”她告诉我,她曾经用过这个词做ID。从此我记住了她和树影的另一个名字。我拍下树影的照片发给她,她说,最重要的是能够看见它们的双眼。而我渐渐明白,很多树影是我们原地等待的结果——等待光、树叶和风,配合出一个小小的神迹。

简答

不日远游 / 于是 / 王雨珂 / 蔡圣辉 / 汪月婷 / 孟炎

编辑部推荐

电影 / 音乐 / 图书

信息台

“临港智图”杯第二十八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参赛报名表及征文启事